在莊普「粼粼」個展座談會前的演講上,主講人藝術家陶文岳先就莊普的創作及思維進行講述,對於莊普的創作,他引用了十九世紀知名的維也納劇作家史尼茨勒 (Arthur Schnitzler, 1862-1931) 提出的經典名言,「沒有愛的快感,就不能算是快感。」那麼如果沒有詩意的作品,也就不具備莊普創作的特質。

 

80年代的台灣社會,正處在一個全面性改革開放、政治動盪蜕變的臨界點。而留學西班牙,在1978年畢業於馬德里藝術大學的莊普,選擇在1981年返台,踏進了台灣藝術改革的熱潮中。1984年,莊普以《顫動的線》,獲得了北美館第一屆「新展望」展首獎的殊榮。之後更與藝術家黃文浩、專業攝影師劉慶堂,當代藝術家陳慧嶠等成立了台灣最早的藝術替代空間「伊通公園」,從最初的邊緣性格逐漸的發揮其影響力,直到如今,「伊通公園」現在已儼然是台灣當代藝術的「品牌形象」。

 

談到莊普的創作,陶文岳從莊普作品視覺性詩意的特質、印記藝術、觀念藝術、裝置藝術、創作幽默等多面向進行講述,配合簡報中的藝術作品照片,讓現場參與民眾深入的了解莊普的創作背景與思維。演講中引述了過去莊普的一段自白:「對我而言,創作就是要直接帶有節奏和秩序的表現行為,像種稻插秧一樣的自然表現,完畢後回首一看,田種好了,整體的美帶有喜悅的感覺。」

 

緊接在演講後的座談會上,陶文岳、黃義雄紛紛針對莊普的創作提出分享與見解,而莊普也針對兩人的內容給予回應:「在我當代藝術的身體裡住著現代主義的靈魂,形式對我而言到現在還是很重要,在創作過程中有很多矛盾與複雜性,隨著時代變化,創作現代主義的作品時代已到了尾聲,我正好在跨越在現代主義與當代性之間,而當我不斷接受到現代主義的想法時,叛逆心驅使下,使我一直想逃離現代主義,作品也充滿許多矛盾與辨證,自己不斷在跟自己作戰。

 

每件藝術作品,都是藝術家嘔心瀝血下的創作,在創作過程中,充滿許多外人難以理解的屈折與內心拉扯,無形的情緒與煎熬過程的最後,是一件件呈現在觀者面前的作品,光是透過作品,我們或許很難理解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,但我們總能在眾多藝術創作當中,發現能夠與自己內心產生相同頻率的作品,只要願意試著接觸藝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tPa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